商务视点
追问中国英利 探寻隐秘故事
2010-08-22 12:22  浏览:6850
1999年,英利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一期工程生产线通过初步设计,投资约需1.5亿。钱从哪里来?高新区显然无法支持,就在这时,同处一城的保定国企天威集团出现了。

    始建于1958年的天威,其时已是中国变压器行业的翘楚。2001年,旗下的天威保变A股上市。一个因成功上市拥有雄厚资金,一个手握项目却苦于资金,英利与天威保变一拍即合。

    2002年2月,天威保变、英利集团、北京中新立业科技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三方对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增资扩股,股权比例为49%、45%、6%。高新区原来的股权变为债权。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新区、天威保变在于英利的合作过程中,“英利都是独立经营,上述二者都未参与过管理。”

    有了保变的资金支持,英利一期工程顺利完工,产能3兆瓦;这个时刻,苗连生准备启动二期,计划投资4亿。二期工程至关重要,此时诸如尚德等国内企业纷纷扩产,并且有了借力资本市场的打算。英利不进则退。

    为了二期,苗连生想要获得天威保变的融资担保支持,但天威保变的条件很直接,必须获得绝对控股权。几番争论,最终英利忍痛出售其所持2%股权,天威保变持股增至51%。由此,苗连生也丧失了对英利在法律意义上的绝对控制权。

    时至2005年8月,英利收购中新立业持有的6%股权,天威保变持英利51%的股权,英利集团持有49%。

    然而,出售控股权也让苗连生感到了烦恼。在筹划英利三期工程时,为解决资金困境,苗希望英利可以海外上市。但由于纽交所对国企上市的限制,最理想的方法是英利拿回控股权然后通过小红筹上市。

    但天威保变肯定不愿意拱手相让,双方争执不下。千钧一发之际,2006年8月8日,国家六部委颁布“10号文”,这一新规也被称作企业海外上市的“九八大限”。如果不赶在9月8日之前将公司重组出去,英利的海外上市将更加艰难。

    “前有无锡尚德的抢先上市,后有‘九八大限’,不能再等了!”就在“10号文”颁布后第二天,英利集团单方增资2500万元,持股天威英利由49%增长至51%。为了获得当年以156万元卖出的2%股权,苗连生支付了2500万元,比当年高出16倍。

    

    这一过程中,是苗连生说服了天威,还是相关部门说服了天威,甚至是天威自己认识到已无更好选择,我们不得而知。最终,苗连生以英利51%的股东权益到境外上市,然后,天威保变以英利49%的股权换取境外上市公司股权,最终英利成为外商独资企业,而天威保变成为一家纽交所上市公司的股东。

    通过开曼岛注册的英利绿色能源,苗连生重新拿回了对英利控制权。到2007年,英利绿色能源对英利控股74.01%,天威保变在英利的股份则稀释到25.99%。

    那么,天威保变对于股权稀释作何态度?坊间曾有版本传言:保变曾有意夺回国有大股东地位,但最终无疾而终,毕竟此时的英利羽翼已丰。

    ……

    英利的成长几度反复,中国光伏产业曲折起伏,在苗的办公室挂有一幅毛泽东的《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不知他心中是否真有这般臆叹。(本文来源:商界作者:樊力)

      

5/5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