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拥有一条全产业链,必须先解决原材料问题。光伏行业向来拥硅为王,硅料的重要性相当于高纯度铁矿石之于钢铁行业。只是,相比“投资少见效快”的电池片以及组件生产,2007年苗自己搭台做上游的干法,“有些不识时务,也并不被看好。”
但从老苗的个性分析,他显然不愿长期受制于人,硅料价格一路飙升,国外上游厂商越来越频繁的“小动作”,大大超出了他的容忍范围。
2007年9月,英利着手自建硅料厂,“六九硅业”项目正式启动。这一过程是保密的,怕的是供应商知道后卡脖子。长达两年时间,企业所有红头文件都没有这个部门。大家只知道有一个由许多国外专家组成的“筹粮处”,但“筹粮处”究竟干嘛的?上万英利人中,只有苗和几个副总清楚。
两年以后,六九硅业试产,英利向外界发布了其具备了生产纯度在六个九以上硅料的能力。
有了“六九硅业”的底气,苗连生开始以一种桀骜的姿态行走行业。在六九硅业试产的9个月前,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当时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敦煌10MW项目开始招标。该项目的意义在于,其最终夺标的上网电价,不仅将成为国内后续并网光伏电站的基准价,同时亦是国内光伏发电补贴策出台的重要依据。
此轮竞标,包括无锡尚德在内的国内外数十家企业无不跃跃欲试。殊不知,在同行们1.53元/度、1.44元/度等报价方案中,英利却以0.69元/度的竞标价,打破了光伏发电项目竞标价格的最低纪录。
此价格远远低于太阳能行业发电的平均成本。甚至让相关部委反思每年给予光伏企业那么高的补贴是否必要,一时间各种指责电话、网络发帖等将英利淹没在口水之中。
突然成了“行业公敌”,英利连续数月沉默,但苗却并不在意被孤立。即便今天他的回答依旧“血腥”:“这种事总得有人当靶子!我们当时是想传递给政府和老百姓,太阳能发电的价格并非高不可攀。”“同行做不到,只能说明他们研发管理、成本控制做得不行啊!”
9个月后,六九硅业宣布试产,同行们终于了解到英利0.69元/度报价的底气所在,英利工业园开始迎来一拨接一拨的海外参观者。人们没想到的是,这些在别的企业可能散布全球的供应链条,如今却在河北保定的一个高新工业区悉数聚集,苗连生在成本控制以及研发管理上的“彪悍”,业内一举成名。
四问中国英利
即便苗连生对于英利的股权话题不感兴趣,“这些都是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了,且与世界杯无关。”但身处一个高投入的产业,英利17年滚动发展的资金何来?肯定不会单凭化妆品代理的原始积累这样简单吧。
事实上,通过此前媒体的公开报道,不难梳理出英利发展的逻辑链条。1996年,苗连生看准了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太阳能项目。彼时,国家开发银行对于中国光伏电池项目会有专项贷款,但作为民企,英利并没有获得贷款的机会。
无奈之下,苗将公司重组,向保定高新区管委会下的一个投资公司出让了60%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