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出人意料的是,英利与国际足联从谈判开始到签下协议,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这其中也有运气的原因。”
“原本已有企业在筹备赞助这次赛事了,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一家企业突然撤销了赞助计划,这样一‘退’加之国际足联一直想找家绿色能源领域的赞助商,英利顺势搭上末班车。”
那么,英利一共花了多少钱?一种说法是超过两亿人民币,英利首席战略官马学禄的回答是,“肯定没有这么多,因为保密协议具体数字不能公布。但外界说法很多都是瞎猜。我们肯定比可口可乐、麦当劳的赞助费低,因为我们签约时间短,FIFA给我们的推广时间也比较短。”
推广时间比较短,这似乎正是直到世界杯开幕,人们方才在赛场上看到英利这一“不明飞行物”的原因所在。只是接下来,媒体开始对突然“抛头露面”的英利穷追不舍:“对于这家一改低调常态的企业,突然出山,肯定不是为了晒晒太阳这么简单吧?”
更何况,英利2009年年报显示,公司有着4.6亿元的账面亏损。这显然不是一个小数字。
二问中国英利
4.6亿亏损确有其事。但对于外界质疑,苗连生显然并不服气,甚至有些不耐烦。“国外媒体对英利此举一片赞誉,但国内老有人拿这一话题炒作。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英利2009年年报表明,其获得了72.5亿元的收入,公司净亏损4.6亿元。
“这仅仅是账面亏损,运营现金流是盈利的。”英利投资者关系总监苗青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做出如此解释。按照苗青的说法,2009年年底英利的运营现金流为21.3亿元,但财务报表显示亏损4.6亿元,原因在于2008年底英利为了闯过金融危机,与机构投资者签订了几笔含期权的投资合同。
金融危机确实搞得光伏行业“人仰马翻”。一方面订单急剧下降,另一方面2008年硅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到2009年又如过山车般急跌,包括英利在内的众多光伏组件生产商都遇到了高价硅料积压的难题。
此外,另一个让外销型企业措手不及的因素也影响了英利,那便是汇率。2009年英利51%的销售合同按欧元签署,岂料2009年一季度欧元对人民币贬值6.5%。
在此情况下,英利与海外机构投资者签署了两笔投资合同。机构投资者以4~6美元的价格购买英利股票期权,到2009年6、7月份,这些投资者有权以当时15~16美元的价格卖出股票。因此,投资者在这两笔投资中获利颇丰,而从会计角度上考虑,一方赢利,必然有另一方要在账面上反应出亏损。
由此造成的账面浮亏约4.6亿元人民币,而如今危机已过,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出于对英利盈利前景看好,没有行权。
事实上,国内媒体对英利4.6亿元亏损的报道,确并未影响英利在资本市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