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公关
植入式广告困局:接触点不等于一切
2010-07-21 10:58  浏览:203

    接触点不等于一切

    由于内容商节目与电视剧出售与播放的周期不确定,最后出街的植入式广告对品牌与产品的带动效力,于管理者而言,只能是听天由命。管理者可以预计得到,植入式广告会是慢热式的,它不会让市场立马就起作用,也不会听从企业的淡旺季投放波动来进行播出调整。并且,管理者想像到最坏的情景可能是,大多数观众即使看到了自己花钱制作的植入式广告,也只是笑着看了看,就象公交车窗前流过的一幢幢高楼大厦,丝毫没有往心里去。

    植入式广告太过隐晦,隐晦到观众仅仅只是将之当作为了一种节目元素,没有试图去记住,更不会心里萌生尝试的冲动与欲念。这是大多数媒介管理者对植入式广告考虑再三的最根本原因,因为植入式广告从来就没有让他们踏实过,就象一个调皮的孩子,它可能效果好到你吃惊,也可能效果差得令你难以想像。

    管理者会经常性的问自己,然后强迫自己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或者实现概率。节目与电视剧播出后会有多少人看,是一些什么人,有多少是自己想要接触的受众,最后看到自己植入式广告片断的又有多少,看过之后他们记住了吗,想到了什么,会有尝试的冲动与欲念吗?一连串的反问会让大多数管理者手足无措,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

    自从分众媒介的概念兴起之后,市面上逐渐流行起一种浮躁的媒介观念,认为能够产生接触点的就是媒介,产生高接触点的就是好媒介。在楼宇电视从无到有之后,洗手间、电梯间、电梯扶手、超市过道、收银小票、医院出诊单等都被开发成了媒介,新媒介的业务员们成天打着电话,发着编撰好的高接触点的虚假数据,到处兜售生意,混淆着企业媒介管理者的视线。

    新媒介的冲击确实在一段时间里让管理者感到迷惑:新媒介接触的人群如此集中,单人成本较电视也更低,是不是值得花钱投放?可是,在多次尝鲜之后,管理者很快发现,新媒介并没有当初想像得那般美好,事后的广告效果评估一次次的告诉管理者,在企业四面开花的媒介投放里,因头脑发热而投放的新媒介提及率是微乎其微。

    尽管每笔新媒介投放都是些10万级以下的小项目,但是积少成多,阶段盘点的时候,媒介预算的浪费仍然会让管理者拿到成绩单时寝食难安。植入式广告也是如此,接触点不等于一切,对品牌与产品有价值的好媒介一定能产生接触点,但能产生接触点的媒介却不一定是好媒介。

    评判媒介好坏与价值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它在阶段时间内接触受众的频次有多少,每一次接触是否能够影响到受众的认知、态度与行为。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目前市场上多的是能够产生接触点,甚至对受众有高接触点的媒介,但真正对受众的认知、态度与行为构成影响的,其实是凤毛麟角,而正是这些凤毛麟角的媒介,才是管理者精力与金钱集中的价值所在。

    寻找合适机会植入

    由此反观植入式广告,观众在《手机》中看到了摩托罗拉,真的会因为看到了摩托罗拉,或者看到影片中葛优用着摩托罗拉手机而去买吗?这个推论提出来让摩托罗拉负责媒介投放的决策者都会感到难堪。唯一合理的判断是,摩托罗拉《手机》的投放是为了强化受众的品牌认知,让品牌在受众的心目中处于一种不断提醒与跳跃的鲜活状态,它的媒介投放目标是品牌认知强化,不为助长与引导销售。

      

3/4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