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生产基地也可能从中国转移到别的国家,但生产基地转移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方面,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规模、成本和基础设施上超越中国。转移生产基地,则必消磨掉其成本优势。另外,工厂不能离供应商和买家太远,转移将极大地增加物流成本。移动整个供应链将会极其困难。
因此,中国可以在某一幅度内提高劳动力薪酬,而不必付出失去全球贸易市场份额的代价。这一时间可能是10年左右。在此期间,依赖价格上涨及出口量的增加,中国出口额每年将以7%-10%的幅度提高,并在10年后翻番,达到3万亿美元。
出口价格的增长令更多劳动力转向服务业,劳动力市场则必定产生非常大的通胀压力。过去10年中,中国劳动力收入总额占整体经济比例大幅缩水,目前不足40%。今后10年,劳动力收入占整体经济比例将增至55%-60%。劳动力收入占整体经济比例的正常化将带来5%甚至更高的通胀率。
调高利率有利于防范危机。正确的利率则应该比现状高出5个百分点,保持现状将使通胀进一步恶化,恶性循环引发危机。因此,中国必须加息。
作为中国最大的利益集团,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反对提高利息可能延缓中国经济转型,进一步推高通胀率。现在很难预测通胀率最终将被推向什么水平。油价作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指导价格的变数非常多。考虑到英国石油公司(BP)目前的处境,石油价格未来数年只会升,不会降。因此,中国的通胀率很有可能突破两位数大关。
像中国这样的经济体,转型时很难不伴生危机。但是,危机不是注定的。中国应当尽快以合适的速度开始加息。如果今年加息1.5个百分点,明年再加息2个百分点,2012年再次加息,中国即可实现经济软着陆,尽管房地产市场可能硬着陆。
当今,时代变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会导致通货膨胀。宏观层面,中国必须提高利率,避免过度通胀。微观层面,政府应当容忍通过罢工提出增加薪酬的合理要求。
本周热点评论 | |
钮文新:美国给中国经济下套 | 陈宜飚:全球陷劫贫济富中 |
许青安:市场原教旨漏掉什么 | 陈宪:吴敬琏读懂了中国经济 |
张庭宾:中国难避免金融危机 | 薛涌:中国的富人为何不捐款 |
任志强:空房率真相在谁手中 | 闾丘露薇:郭德纲不是黄光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