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谢国忠:善用加息促转型 中国制造10年应无忧
2010-08-12 18:08  浏览:229

  如果某种供给是无限量的,它就毫无经济价值。

  一个经济体开始工业化,劳动力就是这样的供给。当产业劳动力少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时,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不能改变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因此劳动力也无权提出更高的工资要求。

  但是,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力则变为有限供给。如果某行业想雇佣更多工人,就必须开出比其他岗位更具诱惑力的条件,即支付更高的工资。发展经济学理论把前者和后者之间的临界点称为“刘易斯拐点”。

  中国近期劳动力短缺现象,意味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拐点”的形成和到来是一个过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起薪低,似乎暗示中国市场的劳动力仍是无限量供应。蓝领劳动力市场情况参差不齐:青年蓝领工人资源已经枯竭,但很多中年劳动力长期处于待业状态。

  出口型产业过去一两年常抱怨“劳动力短缺”,其中暗含玄机。它们大多建立在青年蓝领劳动力基础上,生活成本低,劳动力具流动性,对住房的要求有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劳动力的医疗成本呈指数增长。

  产品紧缺意味着定价有误。因此产品价格应当上涨,遏制需求、增加供给,达到新的供求平衡。劳动力短缺实际上是劳动力的价格过低。

  不过,遭遇“劳动力短缺”或经历罢工的企业也无需过度担忧。薪酬的要求并非无底洞,只要工资水平以每年15%-20%的幅度增长,劳动力关系就能达到供求平衡。薪酬上调,劳动力需求就会增加,雇佣中年劳动力就有商业价值。劳动生产力随之增加,并能抵消工资成本增加的一半。工资成本增加的另一半可以通过通货膨胀转嫁给买家。

  让买家承担价格上涨貌似非常荒谬。中国出口商向来惧怕买家,因为买家总可以转与另一家工厂购货。但是,如果中国生产成本上涨,这种选择在理论上就不存在。当所有工厂要求支付同样的薪酬,买家就无法找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工厂。因此,虽然中国工厂不拥有定价权,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却掌握着一定程度的定价权。

本周热点评论
钮文新:美国给中国经济下套 陈宜飚:全球陷劫贫济富中
许青安:市场原教旨漏掉什么 陈宪:吴敬琏读懂了中国经济
张庭宾:中国难避免金融危机 薛涌:中国的富人为何不捐款
任志强:空房率真相在谁手中 闾丘露薇:郭德纲不是黄光裕

1/2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