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浪费了“那一半广告费”?
在广告界有一个著名的难题,就像“歌德巴赫猜想”一样长期困扰着广告人。
那就是著名广告大师约翰·沃纳梅克提出的: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了。
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有关成本的问题,而成本问题又是经济学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广告与经济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广告是大众媒体上付费的带有说服目的的信息传播方式。从广告的定义不难看出,广告主花钱做广告是把广告当成一种投资。希望借助广告来说服消费者购买从而带来更大的销售额作为回报。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广告的根本问题也是成本问题。如何精确地计算出广告的投入和产出的比值,一直是令广告人和经济学家的头疼的所在。
从广告史的角度来讲,广告理论的发展是始终是从“广而告之”向“窄而告之”发展的。因为只有“窄”才会更精确,才会减少无谓的浪费。换句话讲,广告理论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寻找“那一半被浪费掉了的广告费”的历史。人们都在力求把满天撒网的广告变成一种精确的目标广告,从而实现“每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目的,只有这样,广告费才“有钱花到刀刃上”。对于这种大家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无数的广告人为之前仆后继的寻找:到底是什么浪费了那一半广告费?或者说,那一半广告费到底浪费在了哪里?怎么做才能节省那一半广告费?
广告作为一种“告”,无论是“广”是“窄”,它的核心功能还是传播信息。
1997年,当定位理论在广告界已经盛行了20年,而特劳特新推出的《新定位》一书还油墨未干时,一个叫迈克尔·戈德海伯(MichaelhGoahber)发表了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迈克尔·戈德海伯指出:“在新的经济下,注意力本身就是财产”。他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泛滥的社会,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而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企业和商家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因此,如何支配一个人的注意力,如何防止注意力的涣散,如何吸引注意力,如何使注意力发挥最大效益等等课题,变成了一门新的领域——注意力经济,也叫“眼球经济”。也就是说,谁的广告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的更多的注意力(“眼球”),谁就会成为赢家。
为什么要抓取“眼球”?尽管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回到了广告“广而告之”原始功能上,其实背后却有着先进的科学理论的阐释。广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越是不容易控制的信息传播途径,产生的效果就越大。在现代社会,信息过剩,超过了人们的接受阈限,信息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入水盆(人脑)中,在水盆中混合,又从水盆中不断溢出,水盆形状的千姿百态使得谁也不能控制溢出的水(信息)怎样流出或者流向什么方向,以及在以后的流淌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新的情况。这就像混沌学中的基本原理——“蝴蝶效应”:北京某个四合院中的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这阵微风在后来一系列的变化中在几千公里外的纽约上空形成了一次12级风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谁敢说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农看了电视上的某一则“玉兰油”广告后不会在日后一系列的信息传播过程中造成一次“玉兰油”热销的狂潮?正是由混沌学带来的“不可控”原理,广告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还必须回到“广而告之”的核心功能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