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
万州小城里的谭木匠:我在全球看不到对手
2010-07-21 11:04  浏览:5326
他派了4个人到万县市,吆喝了一天,却只卖了一把梳子。即使如此,现在的他仍用“激情燃烧的岁月”来形容那段时光。

    在深圳参加工艺品展览意识到自己的木雕产品无竞争力之后,他在深圳“锦绣中华”景区曾问一名服务员:店里有哪些东西好卖?服务员说木头梳子好卖。“我从来没听说过,木头梳子还好卖。当时我就花两块前买了一把。”谭传华说。

    他当时买的那把梳子所用材质是比较差的木头,做工也不是很精致。在谭传华看来,木制梳子的工艺应该不复杂,这个应该是有利润可图。“既然服务员说好卖,就说明有市场,同时我也联想到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实实在在说,当时我看到那把梳子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东西可能有市场——每个人都可能会用。所以当时就开始下了决心做梳子。”谭传华说。

    实际上,谭传华把梳子带回家后并不清楚梳子怎么做出来。他就去找那些梳子匠——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二轻企业的还健在的老年人请教。这些老匠人讲述的方法都是很传统的手工方法。谭传华想到可以用一些机器设备来做。接下来,他找了几个工程师自己研发设备,几个月以后机器做出来,然后开始做梳子。

    厂房租金、人员工资(当时有30多个工人)、水电费用、机器设备费用、原材料费用等都需要投入。当初谭传华到万县去做木雕生意时的存款只有6万块钱。折腾了一年后,这6万块前基本上都用完了。他想到了贷款。

    租的厂房,招的人。做雕刻的时候已经有30多人了。后来雕刻卖不出去,就转做梳子。30多个人的工资还得发走啊。水电啊,租房子啊,买材料啊,做机器设备啊。这些东西都要投入啊。

    谭传华交友广泛,其中有一个同样姓谭的好友,此人当时是岳溪镇一个农行营业所的主任。谭传华求助这位好友。最终,从营业所借了29万元贷款。之所以是29万,是因为,超出30万当时需要营业所的上级审批。当时的情况是,谭传华只出具了一张借条。

    29万元装了密码箱满满一箱子。谭传华兴奋地提着密码箱直奔万州,梳子厂就是这样干起来的。后来的情况是,29万元贷款拿回来后,谭传华的哥哥借去了15万元。“我二哥也在做公司。我当时就只剩下14万元,这14万元支撑了两年多。”谭传华说。

    

    最困难的两年与“猪圈”工厂

    那个画面很有意思,有拍电影一样的趣味性。我们二三十个人站在门口,像夹道欢迎一样。那些肥猪趾高气扬地离开,去它们的新家。正可谓:猪走了,人来了。”

    现在回头看,谭传华认为,做梳子生意最困难的时间是1993年和1994年。从1995年开始,生意就开始有起色了,而在1996年之后就开始好起来了。

    在最困难的两年里,谭传华的梳子产品并不成熟:技术有问题,资金也很缺,包装也跟不上。销售也没经验。销售通道没打开,更没有品牌效应可谈。那时梳子的牌子还不叫“谭木匠”。最早叫“三峡”牌,在市场上没打出去(当时曾有很多的三峡牌),后来又取了“先生”牌,“小姐”牌,也没有打响。

    现在很难想象出,如今的“谭木匠”是从“猪圈”里做起来的——谭传华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忍俊不禁。

      

3/4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