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
万州小城里的谭木匠:我在全球看不到对手
2010-07-21 11:04  浏览:5325
早在1984年,在家乡开县岳溪镇,他做起了预制水泥板生意。这是一种建筑盖房用的材料。这个行当看上去与现在他从事的梳子生意确实距离很大。在中国西南部一个山区小镇上,谭传华的想法居然是:一定要做中国最好的水泥板。

    谭传华在从事预制水泥板的生意中已经表现出强烈的市场意识——对客户需求的重视。这种意识一直保持到现在所从事的梳子生意中。

    谭传华告诉记者,他当时采取的很多招法,是当时的人们想不到的。比如,那时每年他都要召开用户代表座谈会,把那些买过他的水泥板的人喊过来,请他们吃饭,听听他们的意见和评价。

    告别预制水泥板生意缘于一次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事件:一次,谭传华用汽车运输一整车水泥板到附近的一个镇上去,经过几十公里的长途颠簸,达到目的地后,一车的水泥板断了一半。“路太烂,都是被颠断的。”谭传华回忆说,“后来,我发现做全国最好的水泥板希望不大。如果有一天有机会的话,我就做一个小东西,然后把它卖得很远很远。”

    有了上述想法后,谭传华就把预制水泥板厂交给了他的一个部下去做。这个厂子后来又持续经营了四年左右。关门的时候,亏了两三万块钱。

    从水泥板厂撤退后,谭传华再次寻找新的商业机会。他从岳溪镇来到了开县县城。凭借自己的绘画能力,他开始画玻璃画,自己画,自己卖,一个月后盘点下来,赚的钱刚好够支付房租。他随之放弃了玻璃画生意。

    后来经过市场调研,他开起了花店,不过那时卖的不是鲜花,而是在当时看来比较时髦又好看的绢花。基本方法是到重庆去购进绢花,然后在县城来卖,做这个生意的流动资金主要来自他此前做预制水泥板的一些积累。

    “我卖花卖得很好啊。当时我是县城里第一家卖绢花的。之前,人们买的是供销社卖的塑料花,塑料花又老气,又不好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家居装饰意识和需求开始出现,那时候人们还买不起鲜花,鲜花太奢侈了,市面上基本上没有卖的。比较好的选择是买绢花。”谭传华说。

    在1987、1988、1989年三年时间,谭传华卖绢花每年可以赚几万块钱。三年下来,他赚了十几万块钱。现在,谭传华还清晰地记得,绢花店开张后生意就很好。他花了1700元钱购进的绢花,三天就卖完了。后来他又赶快跑到重庆去进第二次货。

    再后来,市场发生了变化。县城里陆续开了7家绢花店。在这种情况下,谭传华果断卖掉了花店。

    之后,骨子里想“玩”点艺术的谭传华搞起了黄杨木雕,但销路不理想。“我业余喜欢画点画,写点东西。”谭传华自嘲自己有一点酸秀才的感觉。

    谭传华清晰地记得,当时在深圳曾开过一个工艺品博览会。他提了一包黄杨木雕去参展。摆出来一看,浙江东阳等地的同类产品太成熟了。他的木雕根本就没有竞争力。一是自己的木雕卖价太贵;二是技术也不成熟。与其他产品相比“简直就是小儿科”,没办法比。

    走进“梳子”时代

    当第一批梳子生产出来后,谭传华异常激动。他认为梳子肯定会好卖。

      

2/4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