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公关
警惕,别让问题广告成企业命门
2010-07-21 10:58  浏览:147

    警惕,别让广告成企业命门(上)

    广告是连接产品与消费者的最便捷的桥梁,是众多厂商经常采用的产品推广方式,这一点是人人共知,无需过多分析说明的。但同时,广告也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使企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时广告就变身成了企业的“命门”。近日,因在汽车广告中肆意篡改毛主席领袖形象,法国雪铁龙遭到了国人及众华侨的抗议和谴责;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森马因时尚服饰广告被指无社会责任心,而成为众矢之的,险些葬身于广告;就连IT巨头——英特尔的一则产品广告也被指传达了“奴役黑人”的联想,而遭到公众的指责......

    在广告行为中,原本广告主——企业——是完全的主动者,为什么会在广告投放后陷身于被动之中呢?接下来,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国内外企业发生的各类广告风波吧。

    第一类:不良形象广告

    除前文提到的“雪铁龙恶意篡改领袖形象”案与英特尔“奴役黑人”广告风波外,最近几年出现的各类不良形象广告风波也是屡见不鲜。

    2005年,麦当劳因“中国消费者下跪”广告,遭受了国人的指责与反对,一时间企业声誉严重受损;2005年耐克的最新篮球鞋广告片“恐惧斗室”广受争议,最终被广电总局叫停;2003年,因在汽车广告中出现了“石狮礼让”的画面,丰田被指有辱中华民族尊严;与此案如出一辙,2004年的立邦漆“盘龙滑落”广告,也受到了国人的指责与抗议。

    第二类:虚假误导广告

    因近年来,化妆品、保健品、药品及建材等众多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各类虚假误导型广告真可谓是频频涌现。

    在这一类广告事件中,欧典地板与宝洁SK-Ⅱ可以称之为“典范”了!“欧典,真的很德国”可以说是欧典地板自新世纪以来迅速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在2003年欧典的好梦最终被叫醒,在央视的“315”晚会上,被指其德国总部根本不存在,在国内也多是贴牌生产,欧典大厦一夜之间风雨飘摇,金字品牌轰然倒塌。2005年3月7日,江西消费者吕萍以相信SK-II"连续使用28天细纹及皱纹明显减少47%"的广告,结果使用后却出现皮肤搔痒和部分灼痛,为此向法院提起诉讼,“28天、47%”,如此精确的数字如何得来?宝洁SK-Ⅱ广告危机全面爆发。

    以上两大经典案例只不过是近几年虚假误导广告的一个缩影,并非仅仅是个案。2004年,金龙鱼的“1:1:1”调和油广告遭到了众多媒体与专家的质疑。近几年来,铺天盖地的诺亚舟学习机广告中相继出现了明星陈鲁豫的身影和几位自称高考状元的学生的形象,采取“明星加状元”的宣传模式宣扬诺亚舟学习机的效果如何之好,由于其过份的对产品效果进行扩大,2007年9月25日,上海市工商部门将此案认定为典型虚假广告案。

    第三类:名人问题广告

    其实,近几年发生的诸多名人广告风波均是源自于虚假误导,可以归入上一类,但是由于名人问题广告的集中性,笔者还是将其单独列出,以表现出问题的全面性。

     

1/4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