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难能否倒逼“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升级?
作为上海的制造业基地,闵行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工业产值中的比例近年来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外来劳动力数量却在明显减少。闵行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这几年闵行区内外来务工者社会综合保险参保率逐渐提高,但参保人数却有所下降。截至2008年底,全区参保的外来务工者为46.2万人;但至2009年底已减至44.5万人;至2010年1月底,更减至43.5万人。
分析人士认为,在一些沿海地区,新增外来劳动力减少、招工困难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并存,而一些转型较快、升级明显、效益增加的制造业企业,正逐步从“招工难”的阵痛中走出来。
“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说,未来国内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布局上,可能将制造加工环节逐步内迁,而设计、销售等高附加值部分仍留在沿海。在竞争路线上也有所侧重,不再以“价廉物美”作为主要诉求,而转以追求“价高物优”;这样,沿海地区企业的“招工难”将有望缓解。
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品牌”能够不断升级,企业应对“招工难”就会有更多主动权。比如,采用大豆纤维、竹纤维等新材料制成的纺织品成为此次“华交会”的一大亮点,而一些外贸企业也更容易借这种利润更为丰厚的创新产品吸引海外客商的订单。参会的知名品牌企业步森服饰的海外部业务主管杨薇则告诉记者,虽然步森走的是“内销+外贸”的路线,但在出口时,30%至40%都是通过自有品牌销售出去的,其效益要比贴牌生产高5倍至6倍。在此情况下,企业随时有实力充实劳动力资源。不少分析人士期待,此次大范围的“招工难”能倒逼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摆脱对低成本劳动力的简单依赖,加快自主创新,提升盈利能力,提高“抗风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