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肆虐,使大量出口企业的业绩急剧下滑,扩大内需成为当务之急。于是,政府部门积极呼吁,出口企业应该把握机会开发内销市场;而众多的出口企业对此也跃跃欲试。物美价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如何借助内销在危机中保住庞大产能并进而转型升级?
由于外向型经济特点明显,松江区积极推动“出口转内销”尝试。去年8月,经过该区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16家出口企业与百联集团进行内销对接;但3个多月过去,却只有3家企业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他企业内销之路走得并不太顺利。出口企业转身开拓内销市场,成功率到底高不高?其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又有哪些?
渴望“转身”,非一朝之念
转攻内销市场,不仅在于政府提倡和引导,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有切实需求。
经济危机中的惨淡经营,无疑是企业萌生“转向”念头的直接原因。上海志豪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纯出口企业,主要生产用于洗车的超细纤维清洁用品,产品70%以上出口美国,其余则出口欧洲和日本。在经济危机之前,企业一年销售额已达到2500万到3000万元,但危机之后,企业的订单一下子减少一半以上,前年和去年的销售额都只有1000万元左右。情况相似的,还有上海欣慰家纺有限公司。公司主要出口半成品刺绣面料,由于产品定位相对高档,受危机冲击明显,原来每年4000万元的销售额,去年已跌到1000多万元。他们都不愿坐以待毙,于是积极寻找其他方向。
实际上,在遭遇经济危机之前,不少企业已经在谋划开拓内销市场。欣慰家纺公司董事长黄慰告诉记者,早在企业订单较多的时候,自己就看到了其中的危机,毕竟企业生产的是半成品,没有最终的产品和品牌,十分被动,一旦市场有个风吹草动,自己就要受到牵连。这样下去,企业根本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他一直酝酿要打出自己的产品概念和品牌,内销市场是个打造企业品牌的好天地。他对内销市场进行过专门研究,发现国内家纺市场有罗兰、水星、富安娜三大品牌,但它们都没有涉足刺绣类床上用品,欣慰公司有优势填补这一块空白,将引进欧洲款式和环保理念,让国人也享受“健康的睡眠,长寿的生命”。一个多月前,欣慰公司已在松江一个偏僻地段开出了专卖店,推出环保印花、刺绣类家纺用品,最初几天一单生意也没有,现在每天的销售额已达到数千元,基本都是回头客。这个尝试让黄慰看到了希望,在人流稀少的地段尚且如此,要是放到人流量非常大的大卖场,岂不是效果更好?
出口企业还有一个自信来源,那就是他们的产品品质相当“过得硬”。上海广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施瑞华表示,自己公司生产的布艺类收纳产品定位在中高档,都是帆布材料,有几百种产品,原来都出口到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特别是为沃尔玛大卖场代工。如果转为内销,他自信能超越市场上的其他同类产品。而许多超市大卖场的负责人也坦言,许多出口转内销的产品很有竞争优势,品质好、技术含量附加值较高、款式设计较为新颖,很符合国内年轻消费群的需求。可以说,大多出口转内销的商品,不论是质量还是安全性方面,都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
在企业渴望转型的理由中,追求更大的利润也是一个重点。由于大多企业都是贴牌生产,甚至有的还是半成品,因此他们可获得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