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吴敬琏:政府要“有所不为”
2010-08-12 18:08  浏览:5280

  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不应局限于宏观经济政策,关键在于解决长期问题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重视增长模式转型

  现在社会很关心一些现象,譬如消费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一般职工甚至专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和整个经济的增长脱节、贫富差距拉大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却忽略了经济长期增长问题,即增长模式或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经济中短期问题可以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解决,但长期问题不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解决的。

  在一定的情况下,比如发生了金融危机,我们可用短期政策稳住经济,但是如果长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继续用短期政策就会碰到今年的情况,即宏观经济“两难”的处境。如果决策层继续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即用大量的投资去拉动经济增长,便会出现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而如果采取收紧政策,则经济可能出现下滑、市场不振、甚至失业增加。

  短期政策解决不了当前问题。决策层可以做的就是不断调整,虽然这“挺难受”,但是能够保证维持经济增长。我们需要把主要工作放在增长模式转型上,增长模式转型核心是要提高经济增长效率,提高产出附加值,而不是依靠数量扩张。

  政府应提供公共产品

  如今凡大会小会都听到人们谈转型,然而,为什么讲了28年,到现在却还没有实现呢?关键在于体制。

  现在有四条转变的体制性障碍。第一是政府仍然有太多支配资源的权利。第二是很多地方仍把GDP增长看作政绩的主要表现,各级官员自觉或被迫运用权力实现政绩。第三是因为财税体制的问题。从收入方面来看,增值税是税收中的主要收入来源,它和GDP增长是有绝对联系的;从支出方面来看,很多重要的政府支出,譬如社会保障支出、义务教育支出,这些支出责任过分下移,使得各级官员不得不尽量做大GDP。第四是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很多生产资料仍然采取计划经济时的低价政策,这种政策鼓励了浪费资源、危及环境的生产行为。

  现在的问题在于“不该为”的政府“为”了,政府应该只提供公共产品,如良好的法制环境、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做好规划和协调工作、建立良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用PPP方式提供公用性技术和组织“竞争前开发”等,而这些政府做得还很不够。(原载于国际金融报)

本周热点评论
钮文新:美国给中国经济下套 陈宜飚:全球陷劫贫济富中
许青安:市场原教旨漏掉什么 陈宪:吴敬琏读懂了中国经济
张庭宾:中国难避免金融危机 薛涌:中国的富人为何不捐款
任志强:空房率真相在谁手中 闾丘露薇:郭德纲不是黄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