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特约评论员 付瑞生
从上游加工企业引进用进口洋垃圾制成的废料颗粒,然后再用这些废料颗粒制成发泡餐盒进行内销。11日晚,央视经济频道对上市公司佛塑股份(000973,股吧)下属鸿基分公司违规使用洋垃圾进行曝光。佛塑股份用这些洋垃圾制作而成的餐盒,每个月的产量高达1千吨,也就是每月大约生产2亿个这样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洋垃圾无孔不入,从早些年浙江沿海的废旧家电、胶东半岛满街跑的本田“老爷车”,到“外表光鲜、内心腐败”的广东洋服,再到如今 “病从口入”的垃圾餐盒。洋垃圾可谓衣食住行一条龙服务。如今央视的屡屡报道,让我们看见,这不是散兵游勇式的“索马里海盗”,而是一支从物流、仓储、到上市公司生产销售的正规集团军。
我们知道,广东碣石镇曾经创造了“洋装GDP神话”,十多年来,这个乡镇就有万户以上家庭从事“洋垃圾”服装的翻新贩卖,年销上亿件,行销全国各地,俨然一个“年吞吐量”15万吨的东方大港。但和碣石“企业加农户”的土八路比起来,那么佛塑股份下属公司才真是“洋装已然穿在身,我心早也不是中国心”,名副其实的“海归”变身。
报道称,市场上纯的聚苯乙烯颗粒价格是每吨1万元左右,而再生塑料颗粒的价格在六、七千元之间,一些餐盒厂家为了节约成本,通常就会从他们这里购买再生料,然后再按比例与纯料添加,甚至全用再生料,这样,餐具厂的利润一般都能增加20%或者更多。而这些“再生料”的身世漂泊,基本来自遥远的欧罗巴大陆,是老外们丢弃的二手塑料,至于是不是还有诸如一次性针管尿瓶有毒医疗废料混迹其中,消费者也不得而知。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中国的快餐盒年消费150个亿,合格率却不到一半。这些年,毒餐盒人人喊打,年年严惩。1999年,国家经贸委曾下发6号令,要求淘汰发泡餐盒。2001年,国家经贸委先后发布《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紧急通知》、《关于餐饮企业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通知》。2005年,国家发改委又下发40号令,要求淘汰发泡餐盒。2009年1月23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国家标准《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2010年6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工信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一次性塑料餐盒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可是,毒餐盒依然和地沟油一道岿然不动,成为百姓餐桌上的“黑白双煞”。
难道餐饮“中国风”原本就是这样的黑白配?但是在佛塑毒餐盒一案中,我们却发现,他们严格遵循了“内外有别”的外交原则。毒餐盒只内销,出口的则全是放心药。这让我怀疑这是否是一个阴谋。话说《泰晤士报》曾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西罗马帝国是由于“铅中毒”而衰亡。罗马城市的供水管道是用铅制作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铅逐渐被锈蚀,长期使用这种铅水管的罗马人智力因此下降,以致到公元5世纪时,他们缺乏应付帝国内外危机所必要的智力。
这段历史的科学依据暂且不考,但是“东亚病夫”这个名字的来历大家都知道,鸦片吃多了呗。至于罗马如何衰亡,美国学者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称,一是蛮族的作用,二是精神原因,三是经济原因。我看,洋垃圾是“蛮族”的新鸦片,长期服用足以击垮国民的精神。前两个条件已然具备。
至于经济威胁在哪,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负性经济”。经济学家称,生活在负性经济体中的所有人,在收获超常规欲望满足的同时,又会成为被伤害者。每个人一旦作为消费者,立刻会发现自己处于防不胜防的可怕位置。从衣、食、住、行,到医疗教育、公共服务,如果遍布陷阱,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自己撞上。因此,这个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也许不会经常愤怒,但肯定经常处于惶恐、焦虑、不安之中。这种负面感觉就会抵消着他从廉价产品中获得的幸福感、满足感和骄傲感。经济学上说,“经济”的本质就是高效率地生产增加满足感的手段,一个高效率地产生不满足感的体系,当然就是负经济体系。
因此,面对毒餐盒,面对洋垃圾,都是应该到了“起来、起来”筑起钢铁长城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