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得很紧的医患关系在“八毛钱事件”中给了我们一个检视自身的明镜。
日前,备受关注的“八毛钱事件”的患儿在武汉同济医院康复出院,患儿父亲发表书面道歉信,承认深圳儿童医院此前对于孩子的诊断是正确的,对自己的无知以及一时冲动使得医院受到舆论冲击说一声“对不起”。
在9月初,该名患儿在深圳儿童医院被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需要花费10万元进行手术。然而患儿父亲不信任这一结论,到了别的医院复诊,只吃了八毛钱的药就好了,经当地媒体以《婴儿被诊断要做10万元手术,最终吃8毛钱药痊愈》为题做出报道,被媒体广泛转载,遂掀起轩然大波。然而,吃了八毛钱药的患儿虽然病状有所减轻,但旋即加重,于是不得已再次赴医院就诊,也就有了上述所说的事实。
长期的看病难、看病贵,不时出现的“天价医药费”,使得舆论越来越不耐烦,觉得“洪洞县里没好人”,以至于出现“假想敌”。于是,在医患纠纷中,我们常常按图索骥,医院和医生就是霸道的,就是刀俎,患者就是委屈的,就是鱼肉,出现一则相关的新闻,先不管是否属实,也不愿静下心来探寻真相,而是先来一顿杀威棒再说。一些“意见领袖”觉得自己是“政治正确”,说什么都不必负责任,连带着裹挟了一大群起哄架秧子的人,就怕事情不够大,不够乱。
我们看到,当“八毛钱事件”出现时,媒体和网上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对于医院和医生进行口诛笔伐。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微博的出现,使得对一件个体事件的集中扫描,将产生迅速放大的悲情意识,从而否定一切,怀疑一切,产生对医院和医生的整体不信任,并借着笔头上狂放恣肆的“诛心”之语,进行一种情绪上的发泄,而这种情绪又在不停复制给别的人。
不过,这个医患纠纷没有在我们一厢情愿的假想中发展为剑拔弩张,家长道了歉,医院也大度一笑并给患儿送上祝福,在温情中结束。在一个人情渐薄的“生人社会”,信任是维持整个社会运转的润滑剂,而当前的一个事实却是这种不信任感趋强。正当大家在这种不信任感的支配下已经习惯看医院的笑话时,患儿父亲的一声道歉让我们冷静下来,重新思考医患关系是否有我们臆想中的那么不堪。这一声道歉有助于我们变得理性一些,也有助于医患关系在一个信任重塑的平台上渐次修补起来。
当然,和谐的医患关系并不是只需要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就可以实现的。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医疗保障投入不足,医患关系仍然会为医疗体制买单,其仍将是一个常新的话题。比如,患儿在武汉就诊的费用就远低于此前在深圳就诊预估的费用。但是,如果在这个体制的缓慢改革转变中,有一种力量是在建设性地帮着推动,而不是一副“我就知道不行”的态度,我们也许会前进得更快一些。对于媒体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