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对银行多项手续费上涨话题投以关注,并引起坊间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的争论。2010年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家论坛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建设银行(601939,股吧)副行长陈佐夫在论坛发言中表示,并不赞同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的说法,中国银行业目前不存在垄断的现象。
不存在垄断,这话听起来很耳熟。2009年9月21日,中石化(600028,股吧)总裁王天普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表示,不存在“高额垄断利润”。“过去几年,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中石化在国际市场价格远高于国内的情况下,先后组织大量进口,为此承担了巨额的价差损失。如果说这也是垄断,试问有谁愿意这样赔着钱去垄断?”表面上是掷地有声;实质上巧言令色。有垄断,就有垄断利润。只有垄断者才有“资本”说自己“不存在垄断”,只有垄断者才“需要”说自己“不存在垄断”。接二连三的银行收费涨价,把银行推至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矛头直指其垄断地位与“垄断惯例”。“不存在垄断”的回应,是对民意的藐视,是对民智的挑战。
“不存在垄断”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在很多中小城市,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具有绝对的支配力。所谓的竞争,也只是四者间的竞争,很容易形成“互利互赢”与联手垄断,甚至是串通涨价。即便在大城市里,虽有股份制银行与外资银行,但四大商业银行的支配力依然强大。外资银行“狼来了”,国内银行“情未了”——垄断的情未了。由垄断导致垄断惯例,由垄断惯例“盈”得垄断利润,环环相扣。缺乏银行业的充分竞争、自由竞争,缺乏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配置,“不存在垄断”只是一个传说。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否垄断,老百姓心里一杆秤。处于垄断地位的四大银行,其丰厚的利润“取诸于民”,更应该在“还诸于民”上见行动。“还利于民”、“让利于民”,要成为金融的“衍生产品”。据悉,相关部门正在对《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订,“还利于民”抑或是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