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
被炒鱿鱼的穷小子 成牛仔裤大王
2010-03-25 15:31  浏览:238

    在深圳设店之后,佳宁娜相继在广州、温哥华、泰国、海南、昆明、成都、上海等地开设分店,遍布世界各地,成为第一家中餐跨国饮食集团。

    “佳宁娜”在潮州话中是“老乡”的叫法。佳宁娜潮州菜的成功得益于其多方面的独到,而潮州商人对潮州菜的感情和推动,也是带动潮州菜遍布全球的重要动力。也就是说,马介璋创造了一个潮州菜的品牌,让遍布全球的潮州人成了潮州菜的推销员。

    遍布全国各地的潮州菜酒楼,成为佳宁娜稳定的利润来源,直到今天在各地扩张的势头不减。

    “深圳是投资内地的大本营”

    在香港做牛仔裤起家以后,马介璋大部分投资集中在深圳,从潮州菜馆,到佳宁娜广场,再到华南工业原料城,带领企业成功转型的轨迹,可谓一步一层天,他说,“深圳是我投资内地的大本营”。

    马介璋是第一批投资深圳的港商。1985年,他开始调整策略,把投资由香港转向深圳。这一招使他的事业有了全新飞跃。从1985年开始,马介障在深圳投资500万元设服装厂,第二年就增资到3000万元,继而他又参与了制鞋、旅馆、娱乐业等投资,在宝安县发展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工业村等。在他的带动下,大批港商跨过罗湖桥来到深圳“掘金”。

    年,马介璋投资10亿多元建造佳宁娜友谊广场,位置靠近深圳火车站。项目总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整个大厦由四座塔楼组成,集商业、办公、住宅、休闲、娱乐于一身,在当时的罗湖建筑群中鹤立鸡群。有人认为火车站人流集中,但脏乱差,低档宾馆酒店或许可以生存,开发高档项目恐怕不合适宜。很多人不明白,在那么多可供挑选的好地段中,马介璋为什么独独看中这个地块。直到近年来,地铁开通,火车站广场和人民南路的改造,佳宁娜友谊广场的价值得到尽情释放,他们才初步领略到马介璋当年投资的胆识。

    投资华南城堪称大手笔

    总投资26亿元的华南工业原料城,是马介璋在深圳投资的另一个大项目,也是一个出人意料的项目。不少人心有两大疑惑:一是凭马介璋在深圳的实力和关系,怎么会弄这么一块偏僻的地皮?二是做房地产,短平快的项目多的是,他为什么要搞什么工业原料城?

    但马介璋还是说服了好友郑松兴、孙启烈、马伟武、梁满林等5位港商一起投资。马介璋在制造业浸淫多年,对华南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当稔熟,对各种工业原料的供应渠道及在制造业中的价值非常了解,因此能够洞悉其中的商机。他的观点与制造业的几位港商朋友一拍即合。目前一期工程50万平方米投入使用,纺织服装、皮革皮具、五金化工塑料、纸品包装印刷和电子元件及电脑配件等5大工业原材料市场招商火爆。这再一次证明了马介璋的眼光和神采。

    人物简介

    马介璋,佳宁娜董事局主席。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深圳市侨商国际联合会会长、深圳政协副主席、香港潮州商会会长、深圳外商协会副会长等职,曾获2003年度香港铜紫荆勋章。

    老总故事

    熟悉马介璋的人都知道,马介璋不爱奢华,吃饭经常是白粥和榄菜;惟一爱好是唱歌,学唱歌很投入,为了学会一首新歌,会反复练习,有时候办公室里没人,也会扯着嗓子唱一段;不会打高尔夫,特别喜爱打乒乓球。

     


2/3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